顯示具有 波羅地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波羅地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波蘭: 格但斯克 邊走邊踩到歷史的城市~ (Poland : Gdansk)

今年五月我來到波蘭(Poland), 第一站就是來探望一座擁有深厚歷史, 又像從童話書裡走出來的城市--格但斯克(Gdansk). 


格但斯克緊鄰波羅的海(Baltic Sea), 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所以許多國家都想搶--波蘭要, 德國要, 瑞典要, 中世紀漢薩同盟(Deutsche Hanse)的商人也想要, 就是這種"越繁榮越麻煩"的地理位置, 讓格但斯克的歷史充滿轉折. 另一件讓格但斯克出名的事,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1939年9月1日, 德國軍艦 Schleswig-Holstein 在格但斯克外港 Westerplatte 開火, 二戰就此爆發, 當時守軍只有兩百多人, 卻對抗超過三千名德軍, 硬撐了整整七天, 成為波蘭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 

格但斯克老城區沿著莫特瓦河(Motława)展開, 河面不大, 但非常有特色. 河的兩岸是市民房屋, 倉庫, 鐘樓與尖塔交錯的天際線, 水裡倒映著柔和的粉彩建築, 走在河邊長長的木棧道上, 很容易誤以為自己走進了中古世紀的港口畫. 這條河從中世紀起就是格但斯克的生命線. 當時漢薩同盟的商船從這裡進出, 把琥珀, 穀物, 木材運往北海與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 



在河畔有個中世紀吊車(Żuraw), 這是真實15世紀的貨運起重機, 用於把貨物搬上船. 當時德國, 波蘭, 荷蘭等多國商人都曾在河邊的倉庫工作, 使格但斯克成為當時波羅的海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今天的莫特瓦河畔變成了悠閒和平的觀光區, 只有遊船, 餐廳與散步的旅人. 傍晚整條河亮起暖色光, 風輕輕吹著, 連同時被多國爭奪的歷史也好像變柔軟了. 沿著河岸散步, 就能同時踩到中世紀的商路, 廣場故事與二戰的影子, 這是格但斯克最迷人的地方. 













綠門(Brama Zielona)建立於1564至1568年, 由荷蘭建築師設計, 是格但斯克老城裡非常典型的荷蘭式文藝復興風格, 也是老城與莫特瓦河之間最漂亮的門面. 它一點都不綠, 它名字的由來是地名與語意轉變, 部分說法是來自德文名稱"Koggentor"或"Grünes Tor", 在歷史上被轉譯與本地化後, 逐漸有"Green"的翻譯版本. 另外一種說法是, 古早時附近是綠地或市場, 後來英文就直接翻成"Green Gate". 


穿過綠門直到市政廳這一段路叫做長市集街(ul. Długi Targ), 在漢薩同盟時期這裡是許多富豪商人的家. 

如果我完全不知道格但斯克的歷史, 在看到格但斯克老城時, 我一定會以為: "這城市保存得真好, 好像在童話裡!" 但其實老城在二戰幾乎被夷為平地, 戰後的波蘭人從大量的畫作, 舊照片, 古圖裡, 一點一點把16~17世紀的荷蘭式以及漢薩風建築重現回來.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色彩柔和的市民房屋, 精緻的雕飾與山牆, 以及帶著荷蘭, 德國, 波蘭混合風格的外觀, 其實都是"重建版", 但重建得有靈魂, 有細節, 有氣質, 完全值得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老城之一.


白色牆面的"黃金屋"(Złota Kamienica)是1609年當時的市長兼富商Jan Speyman所建, 正面有浮雕, 屋頂還有雕像環繞. 


海神噴泉(Fontanna Neptuna)跟有個高高鐘樓的市政廳(Ratusz Głównego Miasta). 市政廳是老城的政治象徵, 最早是14世紀的哥德式建築, 後來因為波羅的海貿易太賺, 格但斯克變很富有, 在16世紀重建成荷蘭式文藝復興風格. 所以整個建築有哥德式尖塔, 立面有文藝復興式的裝飾, 雕刻, 金色細節. 這個市政廳在1945年戰爭尾聲被燒壞, 後來又被很認真的重建. 

海神噴泉(Fontanna Neptuna)跟後面的亞瑟宮(Dwór Artusa). 海神噴泉前面總有超多人在照相. 這尊海神是1633年的作品, 當時就是格但斯克市民富到流油的年代, 因此雕刻非常精緻, 算是當時城市榮耀的象徵. 這個海神雕像是貨真價實的老古董--當二戰時老城幾乎全被毀, 還好市民很早就把海神噴泉拆下藏起來了, 戰後再把它搬回原位. 

亞瑟宮在16~17世紀時被富豪和貴族當作集會聊天交換訊息的場所. 現在是格但斯克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 


黃金門(Brama Złota)在17世紀建成, 當時格但斯克還是漢薩同盟的富裕大港, 門本身是文藝復興風格加上一點點巴洛克風味, 造型相當典雅. 這個城門沒用一絲一毫黃金, 名字只是象徵開啟繁榮與榮耀. 



高原門(Brama Wyżynna)位在格但斯克老城入口處, 出了這裡就是新城區了, 走過這裡會覺得: "原來老城區要開始了!"的地標級入口兼具防禦功能以及城市象徵. 高原門建於1580年代, 既然當時格但斯克很富有也是最國際化的港市之一, 城門也必須有氣勢, 所以城門上滿滿是象徵城市自由與繁榮的徽章, 包括波蘭國徽, 普魯士老鷹, 格但斯克雙十字等. 

高原門的後側有個監獄塔樓(Wieża Więzienna), 原本是用於防禦性質的塔樓, 但是在16世紀末期整修成監獄直到19世紀. 







位在格但斯克老城區旁邊的軍火庫(Wielka Zbrojownia), 外表華麗到不像軍事建物, 建於 17 世紀初, 由當時知名的建築師Anton van Obberghen設計. 他的想法是: "就算是放武器, 也要放得很有藝術感~". 所以整棟建築是荷蘭文藝復興風格, 外牆滿滿是雕飾, 柱子, 裝飾性的尖塔, 連屋頂都很精緻.  因為格但斯克當時富到會被別人盯上, 所以這個軍火庫用來存放城市公民自衛隊的武器, 同時也展現城市財富與技術的象徵, 有點炫耀:"我們武器很多, 而且我們有錢到連放武器的地方都能做得比你家漂亮~~"😁😁😁








市政廳的內部現在可付費參觀. 內部說是辦公室不如說是格但斯克在最富有最強盛時期的炫耀品.😅走進去就有種氣氛:"我們這城市超有錢, 我們的官員要在金光閃閃的房間裡開會!"😆😆😆連自己走進去都會覺得變成某種1600年代的商人貴族, 哈哈哈!!!
一樓的大廳(Great Council Hall), 又叫紅廳(Sala Czerwona), 是整個波羅的海地區最華麗的市政廳大廳之一, 它的亮點在於天花板有30 多幅17世紀的油畫, 描繪政治, 神話, 哲學主題. 每一塊木雕牆板都是手工精品, 光線從巨型窗戶進來, 整個房間像了金色濾鏡~







白廳(White Hall)比較明亮, 白色與金色為主, 很像皇家宴會廳. 





在二樓展出小議事廳, 比較樸素, 但保留很多木雕, 古老家具, 象徵議事的飾品. 另外還有市長辦公室展示當時行政空間的風格, 包跨深色木質, 厚重書桌, 油畫與城市徽章. 








還可以爬到鐘塔上看老城區, 但是我懶得爬上去了. 


聖布里吉達教堂(Bazylika św. Brygidy)可說是格但斯克的精神, 外觀看起來相對低調, 但它是波蘭民主運動的象徵. 在1980年代, 波蘭的"團結工聯"(Solidarity)反抗共產政權時, 這裡是他們聚集, 祈禱, 交換消息的重要據點. 



聖布里吉達教堂的其中一個立面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的雕像, 他是波蘭藉的教宗, 是第一個非義大利裔的教宗, 也是波蘭的驕傲. 










教堂內有世界少見的"琥珀祭壇"--整個祭壇是用波羅的海琥珀打造, 閃亮透明, 光感很強, 像一座會發光的藝術品. 

老城區內有個很搶眼的巨大紅磚建築, 它其實是個磨穀物的水磨坊(Wielki Młyn). 

這座建於14世紀的巨大建築, 由條條水道支撐著運作, 當時是整個城市的糧食生命線. 幾百年前的人們就靠著這座超級磨坊把小麥變成麵粉, 餵飽了整個格但斯克. 它的體型和能量, 完全能稱作中世紀的工業巨獸. 


現在這裡已經不再負責磨麥子, 而是被改造成琥珀博物館(Amber Museum), 展示各種琥珀工藝品及歷史展示, 甚至還會看到琥珀裡包著史前昆蟲的化石--宛如大自然的時光膠囊. 









老城區的琥珀街兩旁多是販售琥珀的商店, 這條街從14世紀開始也是富有商人跟金匠的豪宅, 在二戰時嚴重損毀, 現在看到的是極力修復後的樣子, 仍然是琥珀店的最佳駐所. 



這裡有幾家咖啡廳, 可以品嘗格但斯克有名的"黃金水"--其實就是伏特加酒加上金箔跟香料, 這種飲料的來源很有趣, 說是市民把金幣丟進海神噴泉想祈福, 海神就用長矛攪拌, 把那些金幣攪成了特別的金箔伏特加"Goldwasser", 裡面真的有金箔喔~


老城區的莫特瓦河畔有許多餐館, 還有幾家米其林推薦的餐廳, 這些餐館環境高雅, 擺盤漂亮, 餐點好吃. 另外波蘭餃子在這邊也常見到, 跟我們熟悉的餃子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 內餡也是包菜包肉, 但是口感比較軟爛, 沾醬大多是起司類的醬料.





 

聖凱薩琳娜教堂(St. Catherine’s Church)附近, 會看到一些有點古怪有點可愛的石像, 它們是"普魯士老太婆"(Stara Baba Pruska). 但其實它們是中世紀的古老石雕, 可能可追溯到9至11世紀, 這類雕像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古普魯士文化中相當常見, 通常象徵某種守護力量或與自然, 土地相關的神話角色. 簡單說這些是"前基督教時期"留下來的神祕文化遺跡. "普魯士老太婆"石像其實不是在格但斯克製作的, 考古學者認為這些原本來自今日波蘭北部與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skaya oblast)一帶, 古普魯士人的領地, 後來在近代被發現, 被移到格但斯克作為歷史文物展示. "Baba"在波蘭語裡是"老太婆或老祖母"的意思, 但在考古學中, "baba"也用來形容某種直立的人形石柱雕像, 而"Pruska"是"普魯士的," 所以其實她不是老太婆, 而是一個"普魯士風格的人形石雕", 但當地人覺得可愛, 就留下了這個名字. 這種遺物在波蘭非常罕見, 所以能看到算是種緣分. 😄 

走了一圈格但斯克, 發現這座城市像是一本歷史書. 踩在繽紛的街道, 穿梭在優雅的建築, 在每一個轉角都可以發現故事. 這裡曾被戰火摧毀, 但是經過精心的重建, 漂亮得像幾乎什麼都沒發生過. 

P.S. 格但斯克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