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立陶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立陶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蜿蜒街道與眾多教堂的城市--立陶宛的維爾紐斯(Lithuania, Vilnius)

立陶宛(Lithuania)近幾年跟台灣的交流越來越多, 許多人也漸漸認識這個有"三色豆"顏色國旗的國家. 立陶宛是波羅地海三國之中以獨立的狀態維持了最久的國家, 中世紀時曾和波蘭組成了東歐大國. 

而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 從13世紀開始就是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中心, 建築則是受到東歐文化的影響, 舊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並且是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式(Baroque)舊城.

拉脫維亞(Latvia)的里加(Riga)巴士站搭巴士約四個多小時來到維爾紐斯, 而從維爾紐斯的巴士總站到我在舊城區的旅館還有段距離, 所以叫了Uber. 

教堂廣場(Katedros aikštė)周圍環繞著重要的歷史建築, 是市民聚會的熱門地點, 也是舉辦國家慶典, 音樂會和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 

大教堂前的鐘樓是維爾紐斯地標, 原為城牆的一部分, 後來改建為鐘樓.

維爾紐斯大教堂(Vilniaus katedra)是立陶宛最重要的天主教堂, 是新古典風格(Neoclassicism)的建築, 有宏偉的白色立面與獨立鐘樓, 內部則保存著珍貴的壁畫與聖徒遺跡. 

立陶宛大公爵宮(Lietuvos Didžiosios Kunigaikštystės valdovų rūmai)位於大教堂廣場內, 曾是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 行政, 文化中心. 最早的宮殿建築在此建於14世紀, 作為立陶宛大公的官邸, 而到了16至17世紀, 立陶宛與波蘭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後, 宮殿成為國王的住所, 進行大規模的重建. 但是到了1655年, 俄羅斯軍隊攻佔維爾紐斯並摧毀宮殿, 之後這裡處於廢墟狀態, 直到立陶宛獨立後, 政府決定重建大公爵宮, 並於2009年完工, 成為歷史與文化博物館博物館, 展示立陶宛大公國的歷史, 藝術品, 武器裝備以及宮廷生活. 

裡面分為四層樓 地下一樓是中世紀城堡與宮殿的遺跡, 保存了13至17世紀的地基, 牆壁和原始地板. 



另有考古發現發現的陶器碎片, 舊時的武器, 硬幣與裝飾品


一樓主要展示立陶宛大公的辦公室與日常生活的空間, 包含了行政與接待廳, 王室廚房, 餐廳, 貴族的服飾, 家具, 書籍與藝術品. 並以許多大型的畫報及模型來講解立陶宛的歷史. 

第二層樓主要展示大公國的宮廷文化, 包含了重新呈現了重建的16世紀皇家禮儀廳, 內有華麗的壁畫與裝飾以及皇家圖書館, 包括手稿, 書籍與地圖. 








第三層樓收藏了立陶宛大公國士兵與騎士的武器、盔甲與軍事裝備, 另有介紹戰爭歷史. 


還可登上頂樓參觀維爾紐斯舊城區全景



舊城區裡很多餐廳提供立陶宛的風味菜. 


這是一種麵包酵母做成的飲料, 加上蜂蜜, 甜甜的帶一點啤酒香味跟氣泡, 很好喝, 名字就叫做"麵包飲料"(gira), 是那邊常會出現的飲品. 

這是甜菜根冷湯(šaltibarščiai), 是用甜菜根加上優格, 蒔蘿, 葱一起製成, 裡面還會有四分之一顆白水煮蛋, 湯會被冷卻後才拿出來吃. 這種冷湯伴隨著烤馬鈴薯就是在立陶宛夏天很受歡迎的一餐. 

這種餃子跟我們吃到的餃子很像, 只是沾醬是起司或優格. 餃子在東歐國家也是很平常的食物, 只是沾醬不同.

皮利斯街, 又名城堡街(Pilies gatvė)是維爾紐斯最古老也最具歷史風情的街道, 此街道連接大教堂廣場與維爾紐斯現存的唯一城門--黎明門(Aušros Vartai), 曾是中世紀的重要商貿路線, 街道兩旁是巴洛克式建築以及15至17世紀的磚造房屋, 現在則改造成特色餐館, 手工藝品店和紀念品店. 

位於皮利斯街上的"簽署者之屋"(Signatarų namai)是一棟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 立陶宛獨立宣言在1918年2月16日就是在這裡簽署的. 這裡現已改為博物館, 展出與獨立運動相關的文件, 照片和歷史文物, 讓人深入了解立陶宛從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爭取獨立的過程. 

在舊城區裡有許多教堂, 這個位於皮利斯街的聖帕拉斯凱娃東正教堂(Šv. Paraskievos cerkvė)小而精緻, 教堂建於14世紀, 後來又歷經多次重建, 現今的巴洛克與俄羅斯風格融合的建築形態來自18世紀的修復. 傳說俄國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在18世紀初曾於此祈禱. 

聖尼古拉教堂(Šv. Nikolajaus Stebukladario palaikų Pernešimo cerkvė)是維爾紐斯最古老的東正教教堂, 建於14世紀, 哥德式的建築, 外觀樸實. 在蘇聯時期, 聖尼古拉教堂是少數仍可舉行彌撒的立陶宛語教堂.

聖尼古拉教堂內部擁有精美的祭壇與壁畫.





市政廳廣場(Rotušės aikštė)是老城的歷史與文化中心, 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維爾紐斯的重要公共空間. 這裡曾是市集, 慶典, 政治集會, 甚至是處決的場所, 現在則是節日慶典, 音樂會與市集的舉辦地點. 廣場周圍有許多歷史建築和餐廳, 也是遊客和當地人聚集的熱門場所. 

位於廣場的中心的是維爾紐斯市政廳(Vilniaus rotušė), 最早建於15世紀, 後來在18世紀以新古典風格重建, 如今用作文化活動與展覽場地. 

這座擁有華麗的粉紅色外牆與優雅圓頂的聖加西彌祿教堂(Šv. Kazimiero bažnyčia)是維爾紐斯最古老的羅馬天主教堂(Roman Catholic), 建於1604年, 用以紀念立陶宛的聖人--聖加西彌祿(Šv. Kazimieras). 加西彌祿是波蘭王國及立陶宛大公國王子, 除了虔誠信奉上帝, 他對於病人及窮人十分慷慨友善.  頂部的皇冠象徵著聖加西彌祿的王室血統. 
教堂曾在19世紀被俄羅斯帝國改為東正教堂, 蘇聯時期則被用作博物館. 1991年立陶宛獨立後, 這個教堂被重新歸還給天主教會. 

巴西利安門(Bazilijonų vartai)是一座優雅的巴洛克風格門廊, 位於聖三一修道院(Monastery of the Holy Trinity)入口處, 這座門廊建於18世紀, 由建築師約翰·克里斯托夫·葛勞伯(Johann Christoph Glaubitz)設計, 對稱的裝飾細節是華麗的洛可可風格(Rococo).

繼續往黎明門的方向走就可看到聖靈修道院(Vilniaus Šventosios Dvasios vienuolynas)這座修道院由東正教會建立於16世紀, 並在17至18世紀發展成立陶宛與波蘭地區的東正教宗教與文化中心. 蘇聯時期修道院曾經關閉, 但在立陶宛獨立後恢復宗教功能. 

往黎明門方向走去還有聖大德蘭教堂(Šv. Teresės bažnyčia)是一座巴洛克式天主教堂, 建於1635年以紀念阿維拉的聖女大德蘭(Saint Teresa of Ávila), 教堂的外觀簡潔優雅, 但聽說內部裝飾極為華麗並擁有金碧輝煌的祭壇以及華麗的壁畫與雕刻, 但是我沒走進去查看. 😅



黎明門(Aušros Vartai)建於16世紀初, 原是城市防禦城牆的一部分, 城門上的聖母瑪利亞小堂(Chapel of the Gate of Dawn)供奉著黎明之母聖像(The Blessed Virgin Mary, Mother of Mercy)這尊聖像被被立陶宛, 波蘭和白俄羅斯的信徒視為神聖保護者. 這裡在平日早上九點舉辦立陶宛語的彌撒, 早上十點則是波蘭語的彌撒, 而週末則是早上九點半舉辦立陶宛語的彌撒. 

文學街(Literatų gatvė)是一條跟皮利斯街交會的小街道, 在2008年時, 當地藝術家發起了文學街藝術計畫, 在街道兩側的牆上裝飾了數百件與文學相關的藝術作品, 包括金屬, 玻璃, 陶瓷製作的浮雕, 書頁和名言, 用來紀念曾在這裡居住過的19世紀波蘭-立陶宛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 


穿過文學街則會看到聖安妮教堂(Šv. Onos bažnyčia). 聖安妮教堂以精美的紅磚立面和繁複的哥德式(Gothic)細節聞名, 教堂建於15世紀末, 由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雅蓋隆(Alexander Jagiellon)為了紀念其妻子安娜(Anna)而建. 這座教堂最大的特色是其立面, 由33種不同形狀的紅磚組成, 極具藝術感. 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在1812年進軍維爾紐斯時, 曾讚嘆的說:"真想把這個教堂放進手掌心帶回巴黎."

聖安妮教堂與相鄰的聖方濟各與聖伯拿第諾教堂(Šv. Pranciškaus ir Šv. Bernardo bažnyčia)相連, 形成一組壯觀的教堂建築群. 



在聖安妮教堂旁的亞當·密茨凱維奇紀念碑. 

在聖安妮教堂東南方隔著一條維爾尼亞河(Valnia)的一座山坡地是"對岸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župis), 這裡因為在蘇聯統治時期被忽略, 曾是成為城市裡比較貧窮的區域, 但是吸引了不少藝術家跟工匠在此創作. 對岸共和國是維爾紐斯的一個自稱獨立的小區, 成立於1997年. 

該地區的居民自發宣佈成立了這個“共和國”, 並制定了一套幽默和富有哲理的"憲法", 其中包括一些具有創意和諷刺意味的條款, 例如"每個人都有權過錯"和"每隻狗都有權利去當狗". 這些憲法條文雖然無俚頭, 但是反映了該區域自由, 個人主義以及藝術創作力的精神. 

佇立在河岸共和國大道的廣場上的這個天使銅像是羅馬斯·維爾丘斯卡斯(Romas Vilčiauskas)的作品. 維爾丘斯卡斯是一位立陶宛著名的畫家和藝術家, 在國內外藝術界都獲得了高度的認可, 並且對立陶宛的當代藝術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河岸邊有個美人魚銅像, 也是維爾丘斯卡斯的作品. 

靠近維爾紐斯的對岸共和國的維爾紐斯聖母升天大教堂(Vilniaus Dievo Motinos Ėmimo į Dangų katedra), 或稱為聖母升天東正教大教堂(Orthodox Cathedral of the Theotokos), 這座教堂最初建於14世紀, 並且多次進行修繕和重建, 這座教堂融合了拜占庭, 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

成立於1579年的維爾紐斯大學位於市政廳北邊走路不到10分鐘的地點, 這裡除了觀賞它結合了哥德式, 文藝復興式, 巴洛克式, 及新古典風格的外觀, 還聽說它有個藏書五百萬冊的圖書館!


但是在裡面問了人, 才知道開放參觀的就是這一間而已😂, 裡面展示一些立陶宛的外交歷史跟各國的貿易關係. 

在維爾紐斯大學隔壁是非~常~低調的總統府. 

總統府附近有立陶宛國防部(LR Krašto apsaugos ministerija)

位於維爾紐斯大教堂與維爾尼亞河(Vilnia River)之間有個伯納丁公園(Bernardinų parkas), 歷史悠久且風景優美. 

公園內設有小噴泉


公園緊鄰維爾尼亞河, 走在河岸邊聽著涓涓流水跟鴨子戲水的呱呱聲😆


園內種植了超過250種不同的植物, 包括立陶宛本土與外來品種. 




立陶宛國家博物館(Lietuvos nacionalinis muziejus)成立於1855年, 是立陶宛歷史最悠久, 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 有超過100萬件展品包括考古文物, 歷史文件, 藝術品與民族服飾...但是我沒進去參觀. 

立陶宛國家博物館後面的蓋迪米諾山丘(Gedimino kalnas), 高約48公尺, 自14世紀起, 這裡是維爾紐斯防禦體系的核心. 山丘上的上城堡遺址(Aukštutinės pilies mažieji rūmai)最早建於14世紀, 由立陶宛大公蓋迪米納斯(Gediminas)下令興建, 但是在17世紀時經歷了瑞典與俄羅斯的戰爭導致城堡遭嚴重破壞並且逐漸荒廢 而如今只剩部分城牆, 遺跡與蓋迪米諾塔(Gedimino pilies bokštas). 

蓋迪米諾塔可以付費參觀, 但我沒上去, 只在黃昏時爬上蓋迪米諾山丘觀賞維爾紐斯舊城區. 




還可看到舊城區外的新興都市. 


老城區內一個糕點店外牆超級浮誇又可愛的裝飾~😍


舊城區內還有個琥珀博物館(Gintaro galerija-muziejus), 地址是Šv. Mykolo g. 8, Vilnius, 免費參觀. 我個人覺得很有趣很推薦. 立陶宛是波羅地海三國裡琥珀產量最高質量最好的地方. 

館內分地下一層及一樓. 地下一層除了許多告示板圖解琥珀的形成及過程. 也收藏各式琥珀







透過放大鏡還可以觀察到琥珀內部的小昆蟲. 



一樓則是販賣各式琥珀的手工藝品








我感覺維爾紐斯溫暖而迷人, 這座城市融合了歷史與現代, 舊城區乾淨而富有風情, 每條街道都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韻味, 當地人親切友善, 公園裡景色優美. 更讓人驚喜的是美食, 既有道地的立陶宛風味, 也有各式精緻的異國料理. 這是一座讓人放鬆並值得細細品味的城市😊


 P.S 附上在蓋迪米諾山丘上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