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庇里牛斯山中的小國家 安道爾(Andorra)

安道爾(Andorra)是一個位於法國西班牙之間的迷你國家, 坐落在庇里牛斯山脈(Pyrenees)中, 以滑雪勝地, 低稅天堂和壯麗的山景聞名, 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購物與度假. 在2024年的11月底又去了一次西班牙及法國, 想到了在這兩國之間的安道爾, 豈不是最好的機會去見見廬山真面目? 從西班牙的巴塞隆納(Barcelona)搭巴士前往安道爾的首都安道爾城(Andorra la Vella)是最方便的方法, 不到3小時就可到達. 

安道爾城是歐洲海拔最高的首都, 約1,023公尺. 從巴塞隆納來安道爾的路上都可看到源源不絕的山峰.


安道爾雖然面積只有約468平方公里, 但它擁有超過千年的歷史, 並且至今仍維持獨立. 最早的歷史記載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於778年擊敗入侵的摩爾人後, 將這片土地送給當地居民來感謝他們對抗穆斯林勢力, 而到了805年, 查理曼的兒子路易一世(Louis the Pious)正式承認安道爾的自治權, 使其成為卡洛林帝國(Carolingian Empire)的一部分. 1278年, 安道爾簽訂"帕雷亞奇條約"(Tractat de pareatge), 確定了法國的福瓦伯爵(Count of Foix)與烏赫爾的大主教(Bishop of Urgell, 來自今天的西班牙)共同統治安道爾, 這種特殊的"雙領主制度"持續了數百年, 直到1589年, 福瓦伯爵繼承法國王位, 安道爾的統治權轉移到法國國王與烏赫爾大主教的手中. 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期間, 安道爾一度失去法國的保護, 但1806年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恢復了傳統的雙領主制度. 


到了19世紀, 安道爾仍然是個偏遠及傳統的農業社會, 直到20世紀才開始現代化發展. 安道爾在二戰期間保持中立, 但成為法國人逃離納粹占領區的重要路線. 在1993年時, 安道爾進行憲法改革, 正式成為一個議會制民主國家, 但仍維持與法國總統和烏赫爾大主教的"雙領主制度". 

安道爾的經濟以旅遊, 免稅購物, 金融業, 滑雪度假村為主, 又因為地理位置的優勢, 吸引了大量法國跟西班牙遊客. 



來到了安道爾城, 就如同許多大都市一樣, 安道爾城的街道很熱鬧, 路上車子也很多, 這其實讓我有點意外...本來想說這裡人口應該不多, 即使是城市應該也很安靜 但卻是完全相反!😅




瓦利拉河(Gran Valira)是安道爾最長也是最重要的河流, 長約44公里, 最終流入西班牙. 


"時間的高貴"(La Noblesse du Temps)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創作的一座青銅雕塑, 位於安道爾城的瓦利拉河畔. 



由於低稅率, 安道爾城有許多免稅店, 保養品, 化妝品及香水的價格幾乎可以是原價的一半, 如有需要的人可以來這邊大買特買!😆 安道爾城的主要購物區在Avenida Meritxell和Carlemany Avenue. 

整個城市算是乾淨整齊. 這次只來這裡過了一夜, 所以都待在安道爾城. 但是來到安道爾大部分的人會去滑學或是健行. 安道爾最大的滑雪度假村"Grandvalira", 橫跨多個村莊, 擁有 210公里的滑雪道. 





"山谷之家"(Casa de la Vall)建於1580年, 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石砌建築, 曾是安道爾的議會所在地, 現在則是博物館, 介紹安道爾的政治與歷史. 

"山谷之家"附近巧遇傻眼貓咪~

安道爾城沒有很明顯的舊城區, 但是一般來說從"山谷之家"往東邊就是舊城區了. 


Font de la Placeta Monjó 舊城區的一座歷史水源, 具有約70年的歷史. 這個水源最初為附近居民提供飲用水, 但是隨著家庭自來水的普及而逐漸被遺忘. 在2011年, 當地政府根據一張舊照片在Placeta Monjó小廣場重建了這座水源, 用以恢復其歷史價值並為舊城區增添了特色. 現在這座水源仍在使用, 水是來自瓦利拉河的水.

聖史帝芬教堂(Església de Sant Esteve)是一座羅馬式教堂, 有美麗的壁畫和12世紀的建築風格, 也是位於舊城區. 




決定往南走個40分鐘到距離安道爾城2公里外的聖科洛馬(Santa Coloma). 這個小村莊雖然規模不大, 但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走在路上居然發現路旁有個小農場!

聖科洛馬村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 這裡是安道爾最早的定居點, 所以有許多前羅馬式(Pre-Romanesque)與羅馬式(Romanesque)建築遺跡. 

雖說這裡的建築有許多是現代建起的, 但是仍保留著歷史鄉村的風味. 




聖科洛馬教堂(Eglésia de Santa Coloma), 建於8世紀至9世紀, 是安道爾最古老的教堂. 圓形鐘樓是在12 世紀時加上的, 這種型態在庇里牛斯山地區並不常見. 裡面原本12世紀的壁畫曾被帶往柏林, 如今有部分歸還. 

再走了40分鐘回到安道爾城. 本想說找個公車搭回來, 但是一來對這邊的公車路線不熟悉, 二來覺得雖然沒到山裡健,行 但是一路走回來是運動兼逛街看風景的好機會~😛

安道爾的官方語言是加泰隆尼亞語(Català), 但是安道爾位於法國和西班牙之間, 西班牙語跟法語也被廣泛使用. 另外, 由於來自葡萄牙的移民社群龐大, 葡萄牙語在安道爾也相當普遍. 而許多商店, 飯店, 和旅遊服務人員都能用英語溝通. 

安道爾的治安非常良好, 犯罪率極低, 竊盜和詐騙案件也很少見, 而且社會關係緊密, 陌生人很容易被注意到. 雖然安道爾沒有軍隊, 但警察有很高的效率, 而且公共場所設有許多監視系統. 另外安道爾經濟繁榮, 是一個富裕的國家, 貧富差距小. 還有個特殊的地方就是安道爾的邊境檢查非常嚴格, 對移民與邊境控管都很仔細. 當我搭巴士進入跟離開安道爾的時候, 警察會上車檢查每個人的護照, 連行李櫃都會被打開檢查. 

安道爾食物也蠻好吃的, 跟西班牙的食物類似. 
晚上街道上及商店餐廳五顏六色的燈光亮起, 是跟白天截然不同的氣氛.  








P.S. 安道爾沒有自己的獨立郵政系統, 本身也不會直接處理國際郵件, 而是依賴西班牙郵政(Correos España)和法國郵政(La Poste)的服務來處理郵件, 所以安道爾境內有西班牙郵局和法國郵局, 寄件人可以選擇使用哪個系統來寄送郵件. 我問過當地人, 被告知使用法國郵政的效率比較好😂





立陶宛 特拉凱的湖上城堡 (Lithuania, Trakai)

特拉凱(Trakai)是個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西邊約28公里的一個在湖中的半島, 這裡有著綠蔭的森林跟21個小島的加爾維湖(Galvės ežeras), 是立陶宛人也喜歡來度假的地方. 這裡除了風景如畫, 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鎮. 從維爾紐斯長途巴士總站搭乘巴士約40分鐘可到, 下車後往北方走去就可到達特拉凱的景點. 

從巴士站走出來就可以看到加爾維湖, 湖畔有幾個搖椅讓人休息欣賞湖泊美景. 




當時(2024年5月)特拉凱的遊客不多, 感覺很寧靜, 街道通過住宅區, 是個很整齊乾淨的地方. 

特拉凱的現代公寓, 簡單整齊. 

很大的超商

特拉凱至聖聖母誕生東正教堂(Trakų Skaisčiausios Dievo Motinos gimimo cerkvė)建於1863年, 當時立陶宛仍處於俄羅斯帝國的統治之下, 興建這座教堂的目的是為了強化東正教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因為特拉凱歷來是一個多宗教, 多民族的城鎮, 此地包括立陶宛人, 波蘭人, 卡萊姆人(Karaimai), 俄羅斯人. 




來到特拉凱的目的是參觀位於位於加爾維湖上的島上的"特拉凱島堡"(Trakų Salos Pilis), 但是在這之前會先到"特拉凱半島城堡"(Trakų Pusiasalio Pilis). 這個位於特拉凱鎮的半島上, 靠近湖岸的防禦城堡由基斯圖提斯大公(Kęstutis)於14世紀建造, 基斯圖提斯大公是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納斯(Gediminas)的兒子, 以其軍事才能, 對抗條頓騎士團(Teutonic Order), 以及與弟弟阿爾吉爾達斯(Algirdas)共同統治立陶宛而聞名, 而這個城堡曾用來防禦條頓騎士團的進攻. 現在這裡經過修復, 部分區域對外開放, 展示中世紀軍事防禦與貴族文化, 也是特拉凱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 




特拉凱半島城堡內曾經有一座方濟會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及其附屬教堂, 修道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 曾經是重要的宗教中心, 但是隨著戰爭與時代變遷, 修道院在19世紀遭到破壞, 如今只剩下一部分修道院的建築遺跡跟一些收集的宗教物品. 










繼續往北邊走, 會看到清澈加爾維湖, 春夏季有許多人在湖上划船. 冬天時湖水結冰. 

經過兩座跨越了加爾維湖的大橋就會到了一座小島上的"特拉凱島堡", 這個城堡也被稱為"湖上城堡"



這個城堡最早也是由立陶宛大公基斯圖提斯於14世紀中開始修建, 跟"特拉凱半島城堡"一樣, "特拉凱島堡"也是用來對抗條頓騎士團的進攻. 在1381年, 基斯圖提斯跟姪子約蓋拉(Jogaila)發生內戰而在隔年被囚禁於現今在白俄羅斯(Belarus)國境的克雷瓦城堡(Kreva Castle)並離奇死亡, 城堡建設一度停滯. 基斯圖提斯的兒子--維陶塔斯大公(Vytautas Didysis)於14世紀末繼續擴建, 1409完成, 成為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與軍事中心. 

特拉凱島堡在15世紀時成為立陶宛大公的主要宮廷. 城堡的設計融合了哥德式(Gothic)與防禦性建築風格, 有堅固的紅磚牆, 塔樓, 並利用加爾維湖做為護城河. 但是維陶塔斯大公在1430年去世後, 特拉凱逐漸失去作為王室中心的地位. 17世紀時 波蘭立陶宛聯邦與俄羅斯的戰爭導致城堡嚴重受損, 最終被廢棄, 且在19世紀時, 城堡成為廢墟😟...20世紀初, 立陶宛歷史學家開始提倡修復特拉凱島堡. 1946至1961年間, 蘇聯統治時期進行大規模修復, 使城堡恢復成15世紀的原貌, 而1990年立陶宛獨立後, 城堡成為特拉凱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並對外開放. 


城堡內展出立陶宛貴族文化並且介紹維陶塔斯大公時期的宮廷生活, 服飾與文物. 








這裡每年舉辦"中世紀日"(Medieval Day), 有中世紀騎士比賽, 弓箭比賽, 音樂表演. 城堡內部與庭院經常舉辦古典音樂會, 戲劇表演與文化節慶活動, 城堡夜晚還有燈光秀. 






城堡內也恢復了一部分立陶宛大公的起居室, 辦公室, 接待室. 







被小孩吵到崩潰的媽媽?😂


這裡不知道原本是一口井還是通道城堡的地窖...

但是從這裡看下去... 

會看到俄國總統"普丁"(Putin)的人形立牌(!!)
話說, 這波羅地海三國都是很討厭俄國的, 但是認識它們歷史的人都能了解它們對俄國真是怨氣很重...尤其是這次俄國跟烏克蘭的戰爭又再次勾起他們對於俄國的仇恨. 

城堡中也展出中世紀武器, 盔甲, 並且介紹立陶宛與條頓騎士團的戰爭歷史. 







參觀完磚紅色的湖上城堡就走回岸邊...

其中一個島上有個維陶塔斯大公(Vytautas Didysis)的雕像. 維陶塔斯大公是立陶宛歷史上最受尊敬也最具影響力的統治者, 他在位期間(1392-1430)被認為是立陶宛大公國的黃金時代, 在政治, 軍事和文化上都留下深遠影響. 尤其是在1409-1410年格倫瓦德之戰(Battle of Grunwald), 維陶塔斯率領軍隊擊敗條頓騎士團, 這場戰爭被視為立陶宛歷史上的偉大勝利, 當時立陶宛的版圖擴展至黑海(Black Sea), 成為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 

回到了岸邊, 當天有許多小學生來這裡戶外教學. 


湖畔有許多賣土產及手工藝品的小屋. 這裡販賣許多木製品, 蜂蜜, 及琥珀, 琥珀很多價錢便宜, 販賣的小姐跟我說裡面的雜質多半是樹上的小種子跟魚鱗還有氣泡, 如果想要有昆蟲的也有, 但價錢就高許多了. 

遊客中心則是布置得很溫馨. 




P.S. 在特拉凱有個特殊的人種--卡萊姆人(Karaim). 卡萊姆人最早來自克里米亞半島(Crimean Peninsula), 屬於突厥語系(Turkic languages)民族, 語言與土耳其語跟韃靼語(tartar)有相似之處, 但由於人口稀少, 如今已屬於瀕危語言. 他們是在14世紀時, 維陶塔斯大公在與金帳汗國(蒙古汗國的一支)戰爭後, 被帶回立陶宛並且安置在特拉凱, 維陶塔斯大公並賦予他們特殊的自治權利. 他們的信仰來自猶太教的一個分支, 被稱為卡拉派猶太教(Karaite Judaism), 但不與主流猶太社群互動, 也有自己獨立的禮拜儀式. 最具代表性的卡萊姆食物是卡比奈(Kibinai), 這是一種半月形烘焙餡餅, 內餡通常是羊肉或雞肉, 現在也成為特拉凱的招牌美食. 
在特拉凱可以看到傳統的卡萊姆木屋, 它們的設計特色是三個正面窗戶, 據說分別代表上帝, 家人和維陶塔斯大公. 卡萊姆人雖然人口不多, 但至今仍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 並透過節慶, 語言課程和食物來傳承.